<nav id="jt9el"><code id="jt9el"></code></nav>
    <sub id="jt9el"><address id="jt9el"></address></sub>
      
      
          <nav id="jt9el"><code id="jt9el"><meter id="jt9el"></meter></code></nav>
          <form id="jt9el"><source id="jt9el"><dl id="jt9el"></dl></source></form>
          <em id="jt9el"></em>

            <em id="jt9el"></em>

               媒體聚焦

            【光明日報】朱作言 鄭永飛:如何辦好中國科技期刊

            發布時間:2017-12-22

              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研發活動中心之一,正加速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然而,我國當前的科技創新體系還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類學術期刊(以下簡稱“科技期刊”)。因為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科研成果產出的需要,導致大量的本土優秀科學論文“交錢發出去”又“付錢買進來”,科研產出的版權歸國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發權和話語權受制于人。如何改變這一尷尬局面?中國科學院學部設立了“中國科技類學術期刊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千余位各界專家學者和期刊管理者參與了研討和調研。本期我們邀請《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總主編朱作言院士、《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主編鄭永飛院士撰文,談談調研時的感受和政策建議。

              1.我國是科技期刊大國,但還不是強國 

              1665年,世界上第一本學術期刊代替書信,開始在學術交流中發揮作用。經過300多年來的發展和演變,科技期刊已經成為記錄和交流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在過去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創新成果首先發表在科技期刊上??萍计诳诎l布和記錄科研成果、推動學術交流、引領科技發展、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種媒體相互融合,新的傳播方式不斷出現,期刊的形式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但科技期刊作為科研成果發布主渠道的本質功能始終沒有改變。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一個趨勢:某些曾經很有影響力的科技期刊正在被國際大型出版商業集團巧妙地用于追逐巨額利潤,使學術出版偏離原來的使命,讓科技成果的交流付出沉重代價。

              當前,我國雖然進入了科技期刊大國行列,但還遠不是科技期刊強國。總體上,我國科技期刊在出版能力、服務水平、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都不能令人滿意??萍计诳霭尜Y源分散,整合發展能力嚴重不足,在創新發展中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近10年來,部分科技期刊通過改革,質量快速提升,學術指標進入了國際同類期刊的前列,但這些期刊運營的諸多環節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而且給國際出版平臺轉讓了相當一部分版權,尚未具備自主良性發展的能力。所以,做大做強科技期刊是我們建設科技強國面臨的一項緊迫的重大挑戰。

              2.我國科技期刊的辦刊環境不斷改善

              近年來,從國家有關部委到科研院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國內科技期刊發展的政策和辦法,國家財政對期刊的投入力度也大幅增加。例如,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發布的《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水平、創新性和社會價值,推動各類公共資金資助的科研成果優先在我國中英文期刊上發表,推進已發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內存儲到開放的公共知識庫,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中國科協聯合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于2015年共同發布了《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大力支持我國各類公共資金資助的優秀科研成果優先在我國中英文科技期刊上發表,便于國內學術界第一時間獲取和利用”。中國科協先后牽頭實施了“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等重大工程項目,特別是從2013年啟動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資助力度大、目標明確,在支持我國科技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創辦有國際競爭力的英文學術期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具體操作層面,有關部委和科研機構采取了相應措施,支持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教育部在2016年第四輪高校學科評估中,要求提供發表在國內期刊的論文比例,由以前規定的不少于1/4提升到了不少于1/3。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2016年明確要求,從2019年起的院士候選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應有1篇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或其他中國優秀期刊上發表。

              但是,偏離學術本質的評價體系在我國部分研究機構和高校仍然留有市場,嚴重影響著科技期刊發展政策和辦法的實施效果。例如,在學術考核和評價中,不是由同行專家認真分析實質性的學術貢獻,而是片面強調論文的期刊引證指標,用期刊的影響因子代替論文的學術水平。要知道,某些商業出版集團為了提高旗下刊物的引證指標,采取了很多非學術的手段將指標推向虛高,這已不是秘密。這種片面追求影響因子的評價方式嚴重地影響著科技界,特別是對年輕學人的科研價值取向和研究方向的選擇產生了嚴重的負面作用。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不僅中國的科技期刊發展舉步維艱,就連許多國際學術團體的百年經典學術期刊也黯然失色。因此,必須盡快落實國家和相關部門的政策和辦法,補上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科技期刊這塊短板。

              3.多方協同,辦好中國科技期刊

              基于上述情況分析,我們認為應協同行動、標本兼治,辦好中國科技期刊。

              第一,國家科技和期刊主管部門從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全局出發,制定我國科技期刊發展規劃,推動期刊分類發展,像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一樣,引導和支持辦好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英文科技期刊和重要的中文科技期刊,并建設國家級非盈利的科技成果開放獲取交流平臺,讓我國科技期刊發表的重要成果能及時在全球同行中傳播;具體落實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發布的《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明確制定各類公共資金資助的科研成果優先在我國中、英文科技期刊上發表的具體要求和細則;采取有效措施徹底扭轉現行不合理的科研成果評估辦法,為科技人員在國內期刊發表優秀成果排除后顧之憂。

              第二,科技界要將辦好中國科技期刊作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宏偉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對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自信,熱情支持辦刊、積極投身辦刊,從投稿、審稿、推薦和宣傳等多渠道參與中國科技期刊建設??蒲性核扔萌藛挝灰哑诳骶幒途幬鳛橹匾獚徫粚Υ?,把參與期刊的工作計入業務績效考核內容。

              第三,出版部門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延攬具有國際大刊工作經驗的高水平領軍人才,建設專業化職業編輯出版隊伍,按國際優秀期刊的標準組稿、審稿、發稿和運營,銳意改革創新,立志打好翻身仗。

              總之,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需要國家科技主管部門決策層、科學技術專家、出版界三方面力量的協同行動,實現標本兼治。建議把今后一個特定時期作為特殊時間窗口,實行果斷的剛性政策,嚴格要求科技界的精英骨干人員帶頭將國家公共財政資助的主要優秀研究成果投稿到國內期刊,限制使用國家科研經費支付高額開放獲取期刊的發稿費用,禁止科技單位重金獎勵在國外期刊發表科研成果,禁止用期刊影響因子評價論文的學術質量。

              希望通過5年~10年的努力,我國能在主要的一級學科和前沿科學領域成功創辦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學術期刊,融入世界優秀科技期刊行列,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支撐作用,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轉自【光明日報】(作者:朱作言 鄭永飛)      

             

             

             

            男人桶女人下面gif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