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化學叢書》是中國第一部無機化學百科全書性質的巨著,全書18卷41個專題,總計700 余萬字,歷經十余載艱辛歲月,終由我國近百位無機化學工作者通力完成。
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缺少與無機化學有關的工業基礎,因此培養的無機化學人才較少,科學研究工作的基礎也比較薄弱。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無機化學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仍比較落后。為了扭轉這種局面,1977年,中國化學會與科學出版社合作,開始組織《無機化學叢書》的編撰工作。
1977年冬,戴安邦、顧翼東、張青蓮等教授共同協商,成立了《無機化學叢書》編委會,公推戴安邦、顧翼東為顧問,張青蓮為主編,申泮文為副主編,遴選的編委為尹敬執、曹錫章、呂云陽。后來科學出版社的王麗云、趙世雄等責任編輯先后參加編委會并兼任編委,襄佐組織管理等工作。在后期攻堅階段,特聘北京大學唐任寰教授參加編委會,作為編委,輔佐主編,完成最后諸卷的編撰出版工作。
1978年,《無機化學叢書》編委員會擬訂了叢書編輯計劃和寫作大綱。前10卷按元素周期表將各元素分別列成專題,后8卷則按無機化學的重要領域分卷,把各族元素視為一體,就其在某一領域中的重要性進行綜合論述。這種編排方式頗具特色,使得讀者在應用時,可根據需要或由元素或由無機化學分支入手進行查閱,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自1982年起,叢書各分冊陸續出版。不過,編委會最初過于樂觀,原計劃于5年內完成整套叢書的出版,卻不曾想意料之外的困難和問題接踵而來,一段時間內甚至舉步維艱。其中一種情況是有的作者拖延很久不能交稿, 甚至一拖10 多年, 最后卻聲明由于個人原因或單位變遷的原因, 不能承擔編寫任務了。出現這種情況時, 主編和副主編只好及時商量對策,將救火、打補丁的任務交給副主編、南開大學的申泮文院士來完成。
2003年,編委會和各位作者克服種種困難,終于讓叢書全部付梓出版。叢書出版后,讀者反響強烈,很快就銷售一空。2011年,在讀者的不斷呼吁下,叢書以十卷本形式再次出版。
在此過程中,主編張青蓮院士在領導此項艱巨的工作中,堅持不懈,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在組織、協調、指揮、督促, 直至對作者的具體幫助方面,都竭盡全力,為我國的這項重大科技出版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副主編申泮文院士以及各位編委積極配合,通力合作,功不可沒。
早在編委會組織編寫作者班子之時,張青蓮院士就把遴選作者的工作與我國科研方向布點的理念結合起來, 借各高校原有的科研基礎和條件,一箭雙雕,畢其功于一役。例如,復旦大學的豐產元素化學,南京大學的配位化學,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和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稀土元素化學,北京大學的穩定同位素化學與放射化學,南開大學的氫與氫化物化學等研究據點的建成,幾乎都是與《無機化學叢書》的編撰同步的。
叢書的出版意義重大而深遠,為我國化學工作者提供了一部豐富的近現代化的原始資料資源庫,對推動我國無機化學人才的培養和無機化學學科隊伍的建設起了重要作用,促成了我國高校和科研單位無機化學各領域研究方向的合理布局。